《读者》读后感
《读者》读后感10篇
《读者》读后感1我妈妈曾经说过,读《读者》的人是最有品位的人。读了读者之后,我既变成了一个有品位的人,有体验到了做读者的快乐。
《读者》是一本杂志,是半月刊。每到一个月的14号和30号,我都会拿着四块钱,飞奔着去报亭买到最新一期的读者。读者是由一片片短小精悍的文章而组成的。每一期的故事,都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有时候,会介绍一些名人背后的故事;有时候,会从一件件小事中体验出一条条人生哲理;有时候,在那一小块的地方,会放一首浪漫的诗歌;有时候,会介绍一些新名词,让我们从此不再落伍。看完《读者》,时而开心,时而伤心,时而愤怒,时而感慨……
《读者》中我和妈妈最爱的板块——言论。言论是写一些当今流行的一些话语,或者是讲得很有道理的话。一些讲得特别好的话我还会把它写到QQ签名上面。在这一期里,我看到了“职场三定律”:“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他总能概括得很好。还有约翰·列侬说的一句话:“老师问我长大想做什么,我说‘快乐的人’。老师说我不懂问题。我告诉老师,是他不懂人生。”真的,说的太好了,每读一期读者,我仿佛长大了很多。
这期令我最深的故事,是一篇叫《微爱情》的文章。不是我早熟,是这篇文章真正的让我体会到了爱情这个东西。它由十一个小故事组成,来说明了爱情这个让人无可救药的东西,说明了爱情的浪漫,我把其中我最爱的一个故事摘抄下来:
“火车上,他拿着手机发微博:‘在火车上,我对她一见钟情,但她讨厌烟味。不知为什么,她一直望着窗外……’他默默地看着她,心想她一定不知道的。过了一会儿,微博上有人回复了他:‘因为窗玻璃上有你的影子。’他抬头一看,她正微笑地看着自己。”短短的两条微博而已,真正的让我体会到了,微爱情的力量。
读了《读者》,我长大了,我真的长大了,我真的感受到了做读者的快乐。最近沫沫也喜欢上了《读者》,还是胡梦霖借给她的。《读者》让我真正明白了一些爸爸妈妈老师教不会的道理,让我体验了他人的人生。做一位《读者》的读者,我真的很快乐!真心祝愿《读者》在新的一年里畅销!
《读者》读后感2今年暑假,学校开展了好书伴我成长活动,我积极参与了,我和大家一起分享《读者》。
我一上初中,便定了《读者》这一本书。原是看到同学们都订,我也不好意思不定,所以才定的,但当我打开它的第一页,就被它深深吸引了,里面的一些短小而惊骇的故事蕴藏着一个个深深的哲理,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聪明才智。
我有一个习惯,看一本书,总是会认真地看它的卷首语。我觉得一本书的卷首语是非常重要的,而《读者》的每一篇卷首语都会告诉人们一个深深的的道理,让人们的映像十分深刻,引起人们的沉思。
我映像最深的是爱的专题上的一篇。有一位母亲因出了车祸,神经变得有些不正常,还经常做一些奇怪的举动,甚至有时会离家出走,她的丈夫也因此操透了心。
有一天,这位母亲摸索着竟来到了儿子的学校。突然,她的病犯了,竟然在马路上手舞足蹈起来,引来了许多路人驻足观赏。儿子放学了,看到了妈妈,不由分说,抱住了妈妈,叫到妈妈。正在这时,一阵大风吹来,儿子不由自主的缩了缩。母亲此时露出爱怜的目光,并脱下了身上那件仅有的衬衫,披在儿子身上。刚才还在哈哈大笑的人们露出了眼泪。
是啊,母爱是伟大的,它既体现在惊天动地的大事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而我们在平时恰恰忽略了这种爱,每一次微笑,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回眸,每一声叮咛,我们真的真的忽略了。
依稀记得,我幼时特爱吃荷包蛋,妈妈每次都会煎给我吃。可随着时间的增长,我的叛逆心理越来越强,动不动就和妈妈顶嘴,那一次早上起来,老妈给我做了荷包蛋,我兴奋极了,该快跑过去吃,发现里面有蛋壳,我生气的丢下碗筷,去上学了,回来后,妈妈怕我饿,又重新煎了荷包蛋,还把手给烫了,我那时连句对不起都没有,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不懂事,现在,我真心跟妈妈道歉。
读者让我收获了很多,让我明白了一个个大道理,了解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听到了一个个幽默诙谐的笑话。我喜爱《读者》。
《读者》读后感3又是一本薄薄地《读者》看完了,我还沉浸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或一个个哲理故事当中。
不知不觉,《读者》已经陪伴我十多年了,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读者》的,只记得第一次看他就喜欢上了他,在以后的岁月当中他陪伴我度过了一个个开心或失落的夜晚。
我喜欢《读者》中的每一篇故事,他虽然没有其他杂志的那种华丽或杂乱无章,显得那么朴实无华,平易近人,让每个人都能找到书中的自己。教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教我们在困难中怎样面对生活;还教我们在人生得意的时候怎样不骄不傲。是啊!他就是这种能让人可以找到他们想要找到东西的朋友!
我记得每次的《读者》中都有一些让我看了不禁流泪的文章,包括了亲情,友情,爱情,都能够在中间找到共鸣,让我看后久久不能释怀!那些寓意深刻的哲理故事每次看后都有一种偶然顿悟的感觉,让我变的成熟!
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他会一直陪我走下去的,在我有生之年都不会舍弃。
《读者》读后感4暑假在家,捧起的第一本书就是德国著名作家施林克的《朗读者》。封面设计得非常有情调和品位——是那种在灰色的艺术纸上印银和烫银的书名;书衣更有装饰性——如一条黑色的腰带,而且还别出心裁地设计成女子形体状。封底是众多名家对这本书的热荐:有的说这部小说是叫人欲哭无泪的;有的说这本书能凿破我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有人的说这本书通过绵密的、伤感的震撼,在人性最薄弱的部位慢慢渗透、裂变……这些精选的书评就能吊足我的阅读胃口。
而我这所以选这本书、作为新年读书的第一篇,还因为我崇拜的作家曹文轩在很多场合对很多人都力荐这本书,他还写了中文序言,他说“我喜欢《朗读者》的那份庄重。在看了太多的油里油气、痞里痞气、一点正经没有的中国当下小说之后,我对这部小说的庄重叙述,格外喜欢。”
我饶有兴致地读了起来,书并不厚,我一天就读完了。故事的叙事语言纯净清澈,严谨缜密,很有德国人的民族个性。而且我很喜欢北大出身的作家钱定平的翻译,一看就是有着非常深厚的语言功底,而且还在这样的外文小说里很多处妙用唐诗宋词的佳句,那么贴切而富有韵味和激情
过了几天,我又开始读第二遍。施林克是一位法学教授,他最擅长写侦探小说,不得不佩服他叙述故事的技巧:《朗读者》里面的很多情节都是前设机关,后埋伏笔,读这遍时我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故事的情节慢慢清晰:
15岁的中学生米夏在家养病时偶然认识了公共汽车售票员36岁的汉娜。汉娜身上的新鲜气味迷乱了情窦初开的少年,他们成了一对很特别的老少情人——类似于母与子的那种情人。两人再度重逢时,米夏已是法庭实习生,汉娜则成了曾经的纳粹战 ……此处隐藏2894个字……对于中国大学教育扩招的思考,譬如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凶手追究,譬如看待生活垃圾的角度等等,《读者》是一本比较适合这个时代的人们补充知识与精神财富的杂志。
《读者》杂志与互联网也有莫大的关联。首先,《读者》采用的读者推荐机制,很类似于今天互联网的dig机制,从这一点来说,《读者》的读者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搜寻者,不仅仅是消费,也有劳动付出。其次,《读者》是一本符合博客精神的杂志,真正地做到了共享的理念,《读者》分享的是知识,是情感、是希望。再者,今天Chinabbs、Qihoo、Bolaa等聚合型网站之所以流行,与《读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就是对广袤无垠的知识或者信息中,为网民或者读者寻找到最能满足读者需要的信息。
很喜欢《读者》,没有太多的理由,就是喜欢。
《读者》读后感8在《读者》20xx-24期刊物第51页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篇名是《赏识》。字数不多仅469个字,故事也没有跌岩起伏,平淡中折射出了一个道理。内容是这样的:
韩国一家大型公司某晚保险箱遭窃,与窃贼展开殊死搏斗的,竟是一名清洁工。
作为公司最没地位、最不起眼的的角色,作为可以置身事外,或者可以采取其他更为安全措施的人,为了维护公司的利益,愿意拿生命去冒险,于是这家公司的凝聚力成为其他大公司羡慕和猜测的谜。
在给清洁工举办的庆功宴上,当然有人要问他动机何在,他回答说:“总经理每次走过我身边的时候,总会说‘你的地扫得真干净。’”
答案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但是就这“俘获”人心的一句话,有多少日理万机、位高权重的管理者想不到去说、不屑去说?惯常的思维是:我付给你钱,你是公司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就该好好打扫卫生,这是你的本职。我该做我做到的,你做你该做到的,从交易和管理的逻辑角度来讲,这无懈可击,可是,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
以人相许易,以心相许难,难怪古今帝王的重要一课都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人情,是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会需要和应于珍视的东西。
由此我提炼出了如下关键词:人情、赏识、珍视。
我对赏识感触颇深。记得去年东方红学校取经回来,应校领导的安排,为部分中层和语文教师做一“问题导学模式”的讲座。面对新领导、教研员、各位同仁,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要解读一个模式,心里的忐忑可想而知。尽管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中途的互动环节-----解答郭校长的提问还是着实让我心有余悸,没想到的是郭校长总是微笑着边听边频频点头,我渐渐放松起来。如果说说此次的讲座还算成功,那要归功于郭校长频频传递出的赏识的信息激励了我。至今清楚的记得郭校长总结的第一句话:“小南坑小学真是藏龙卧虎之地”莫高的评价,真诚的赏识,我知道我离“龙、虎”这些佼佼者甚远,但我有了目标:要做小南坑小学最好的老师,无愧于校长的期望。年过半百的我一名老教师能升腾起如此的愿景,真的源于一股巨大的力量-------赏识。其实得到郭校长赏识的岂止我一个,小南坑小学的许多教师也都在郭校长的赏识中发生着悄然变化……
赏识是“俘获”人心的一把利剑,好好地利用这把利剑,赏识的看待你的下属、你的爱人、你的孩子、你身边的人吧,哪怕他只是把地扫的干净。不要吝惜赞美和微笑,带着真诚和尊重,你会发现,回馈你的是你付出的平方、立方……
《读者》读后感9看了曹文轩教授对《朗读者》的推荐,于是,迅速找来了这本书。
拿到这本书,就想一口气读完,正如书的结尾所说,“每个读者都会一夜把它读完”,我亦是在最快的速度读完的。
《朗读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让我或者让我们匪夷所思的故事。15岁的中学生米夏偶然认识了36岁的汉娜,他们成了一对很特别的情人。他和她差不多每天约会,每天他们都会沐浴、朗读。他们一起骑车出去郊游,住旅馆的时候以母子的名义登记。但是,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日趋严重,他们在一次大吵又和好之后,汉娜不辞而别了。两人再度重逢时,米夏已是大学生了,在法庭当实习生,汉娜作为曾经的纳粹战犯成为被告。汉娜在被审的时候,为了隐瞒自己不识字这个秘密,从而接受了其他战犯的“污蔑”,从而被判终身监禁。米夏知道真相后,想替汉娜说明真相,但是经过艰难的抉择,最终选择了缄默。米夏在离婚后,他继续为汉娜朗读,寄去了录音带。汉娜在狱中通过录音带艰难地学习文字,并给米夏写了一些小纸条,但是从未回信。当汉娜即将被释放,米夏接到典狱长的电话,他不得不去看望汉娜,并为汉娜找到了房子和工作。当米夏去接汉娜出狱时,汉娜已经自杀了。
正如曹文轩教授所说的那样,这本小说的语言非常严谨,非常严肃,但是读之却不觉得沉闷。读过这部小说,让我联想到了三个词——自尊,经历和朗读。
可以这样说,汉娜的一生都在捍卫自己的自尊。
她最初是西门子公司的职员,当她要被提升的时候,她为了掩饰自己不识字,从而选择了去当兵在集中营做守卫。人说,一步错,步步错,正因汉娜这一个错误的决定,才造成了她悲剧的一生。纳粹时代结束后,她就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为自己曾经的错误层层“隐藏”自己,因此她不停地更换居住地,因此,不管她多爱米夏,但是,她始终未将自己全部交给米夏。在米夏的心里,她是个谜一样的女人。
一个36岁的女人,没有家,没有亲人,不敢爱,不能爱,她只能到处漂泊,过着不稳定的日子。其目的既是为了隐藏她当纳粹看守的历史,也是为了掩饰她不识字的秘密。
汉娜将自己不识字当成了人生中的最大的耻辱,为此她愿意付出所有的代价,哪怕是爱情、自由或者是生命。和米夏不辞而别,不仅是因为他们之间的矛盾,更是为了保守住这个秘密。汉娜被其他被告污蔑是她“主谋”,是她执笔写了当时的决策的时候,她为了不在法庭让众人知道她是个不会读写的文盲,她承担了所有的罪责,虽然她知道承认了罪责的后果。
汉娜选择了“隐瞒”和“藏匿”来捍卫自己的自尊。我想,她捍卫自己的自尊是没有错的,但是,汉娜选择了错的方式。在她年轻的时候,在她风华正茂的时候,在她邂逅米夏之后,都有无数次的机会可以让她学会读写,但是她没有好好把握。
《读者》读后感10暑假到了我和爸爸到书店里去选书看,爸爸突然让我看这本书,说这本书对我会有很多的帮助,我回家就看了一章,对我感触很大。这本书就是《你好,小读者》。
第一章讲的是早恋这回事,是说有一个六年级的女生写了一封信给了一位男生让这个男生教她怎样写好作文,男生很开心和她交流,但是这件事被老师知道了也叫我们把信给老师看,老师说这是早恋,校长知道了说青少年早恋要记忆大过,男生就想问作者该怎么办?这和我们班有一段时间是一样的班级里的绯闻漫天传,我就觉得在青少年中这只是一种友谊,有谁能说你不喜欢班上的每一个人吗?不能,因为我们是一起度过了风风雨雨一起走过坑坑洼洼的五年道路,在五年的点点滴滴我们都不会忘掉,我们彼此都有了感情,书里也讲了人在少年时的好感,一同经历的美好岁月时光,我们一辈子也难忘。然而把这些看做道德品质有问题的人才是真有问题。
所以我希望在最后一年里珍惜同学彼此的友谊,让我们的小学路程美好的度过,让我们难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