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裁作文 > 散文

灯散文

时间:2024-05-07 23:42:15
关于灯散文

关于灯散文

关于灯散文1

惊蛰快到了,季节时令到了万物复苏。今年的惊蛰,因为疫情,很多地方人们都还在蛰伏。粤北故乡外公外婆家在惊蛰前一周到谷雨的七七四十九天,有晚上点夜灯的习俗,清明节到高潮。胡家相传,那是做佛事,为了纪念珠玑巷的一个胡家姑婆,超度胡家姑婆成佛。

这一习俗,什麽时候开始,外公外婆也说不清楚,小时候就知道每到惊蛰前一周家里就开始点灯,外公外婆没有文化,他们只知道相传相续,外公说,惊蛰到谷雨点灯还有一个原因是,惊蛰万物复苏,蛰伏的虫子也复苏了,故乡山村,家里晚上点一盏灯,外面蛰伏复苏的虫子看到灯火,不敢进屋,点灯也有驱赶害虫的功能,也是一种民间智慧吧。

珠玑巷胡妃的故事,传说很多,外公说那是胡家的姑婆,白鹤精变的,很漂亮的姑婆。关于胡妃,《宋史》有一段记载:胡妃原是南宋度宗皇帝的妃子,因遭当朝宰相贾似道陷害,被勒令出宫为尼。后胡妃逃出寺庙,四处流浪,在杭州遇到运粮到粤北南雄珠玑巷的富商黄贮万搭救,被带回纳为妾。不料此事被家仆告发,朝廷乃派兵前来围剿,于是珠玑巷连同周围数十里的民众纷纷逃离家园,大举南迁;而胡妃自感连累大家,就投井自尽。外公说,胡家姑婆投进井里的一瞬间,井里飞出一只白鹤,大家就知道,胡家的姑婆本来就是仙鹤,为了度化众生,化身为人,来到红尘。当然,那是传说,是胡家的美好愿望。因为胡妃为了保护大家而生取义,数年后,重返家园的乡民为纪念胡妃,就在井旁建了一座石塔,叫"胡妃塔",现在还在粤北珠玑巷内。大概胡家在惊蛰前一周到谷雨的七七四十九天,晚上点夜灯的习俗,也是那时候开始的。

民间信仰佛道儒不分,胡家姑婆既然是仙鹤,那用不着佛灯超度。佛灯超度只是人们对胡妃的美好愿望,也就是内心的美好祝福,是一盏心灯。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畏惧,蛰伏在大自然面前,点起一盏心灯,点燃自己内心的希望,去除恐惧。佛家点灯传灯,则不仅仅是超度,更重要的是用佛法智慧破除愚痴,洗涤内心烦恼,开启心性的智慧光明。佛家点灯传灯,主要依据《大般若波罗蜜经》和《维摩诘所说经》,这二部经是大乘佛教的经典,开悟金刚,《维摩诘经》悟性极高,辩说佛空,实际上是佛史版的“悟空大战文殊”,开启智慧的心灯,阐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即心是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开启智慧的心灯,内心强大,什么困难都压不到我们。只要心中平安,则天下事事平安。今年的春天,虽然惊蛰都快到了,似乎很多人们还在蛰伏,但春天毕竟来了,春光明媚,有一种声音在呼唤,来吧,来吧,走出你内心的蛰伏,走出内心的阴霾。来吧,来吧,点亮你内心的心灯,春光明媚,万紫千红,莫把烦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

来吧,来吧,点亮你内心的心灯。再大的风雨,我们都见过,再苦逆境,我们同熬过,什么样的槛,我们也跨过,这就是我们的泱泱气节。来吧,来吧,手牵手,点亮我们心灵的明灯,灯火相续,心犹在,梦就在,美好的事物一定会在我们内心萌芽、开花、结果。

关于灯散文2

一梦醒来,已经是后半夜了。小西屋南山墙洞里豆大的灯头,影影绰绰的亮着;槽头边铁盆里的炭火,红彤彤,旺旺的,一明一暗的闪着;灯火映出的父亲的背影,在墙壁和屋顶交叠的晃动,又长又大;吃饱的老牛,卧在地上的倒着白沫,发出“扑哧扑哧”的响声,屋里一片寂静。这是我三十五年前再熟悉不过的老家小西屋里发生的情景。至今想起来,我感到格外的温馨和亲切。

记得那时冬天的夜晚,特别特别的长,特别特别的冷,特别特别的静。过冬过夜,我们乡下老家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叫做“熬冬”“熬夜”。一个“熬”字足以说明当时冬天夜晚的漫长,足以形容当时人们心理承受的艰难。

客观的说也不是那时的冬天就比现在的冬天长,仔细想想,可能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当时物质匮乏,经济拮据,人们吃穿简陋,营养不足,饥饿感强烈;

二是冬天属于农闲时节,夜晚无事可干,又缺少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高雅的娱乐活动;

三是当时的气候确实比现在严寒,恶劣天气多,黑的早亮的晚,冰雪消融时间长。

回想起当年的情景,我觉得并不孤独,有时还觉得挺有意思。面对冬天漫长的黑夜,父亲主导的小西屋常常做这样的安排。每当夜幕降临,父亲就将夏秋准备好的劈柴和树根,早早的从窝棚里怎倒出来。

放进小西屋的门后;接着让我把雪地里的那个曾经喂猪的带有豁口的烂铁盆,端进小西屋,放在石槽边;直到父亲拽把麦秸或聚堆豆秆放在旧篮筐,掂进小西屋,一切准备程序基本就绪了。

父亲轻轻的划根火柴,抓把麦秸一晃,火苗顿时燃了起来,父亲随手添上几片碎劈柴,紧接着在盆沿架起几根稍大的木棍儿,火就熊熊的燃烧起来。当然,事情也并非都是如此顺利,有时候柴草不是十分干燥,又是吹又是煽,把父亲烟熏得眼里直流泪。

总之,等到火势见稳,才开始第一阶段活动——烧烤。那时候可烧烤的东西很简单,窝头馍片,红薯条,胡萝卜,生花生,玉米棒等。有时也有捉来的麻雀,大多用胶泥包好。

为了避免烫伤手,父亲用硬铁条捏成架,缠绕一些细铁丝,制成球拍状,来回在火上烤燎,即保证了安全,又比较卫生,烧烤出的东西还好吃,只不过初开始烧的供不上吃的,父亲总是让我们均着吃,至今想来很是开心。

待我们吃的差不多了,第一波火也烧的是时候了,父亲便加上一些树根或大劈柴。开始转入第二阶段,由于得等一段时间燃烧,我们就嚷着父亲讲。这个时候,父亲常常先给牛淘上草,把老牛安排住,回头再满足我们的要求。

父亲看书不多,但有一种英雄情结,也不知道他是从那里听来的,每天总是给我们轮换着讲程咬金的“三斧子”、秦叔宝的“杀手锏”、罗成的“回马枪”。讲到中间紧要处,也往往停一下,再给老牛捣一槽。当时我们都觉得三位英雄使用的家伙很厉害,想分出个高下,便问父亲,父亲总说他仨是结拜兄弟。

彼此不分你我,根本不需要拈出个谁高谁低谁胜谁负。后来才知道父亲讲的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都是说书艺人传授的《隋唐演义》中的片断,不过父亲记性好,当时我们都爱听。

时间过得真快,不等故事讲完,母亲便招呼我们睡觉,说第二天还要上学呢。于是父亲便草草的煞了尾,我们都有一种余兴未尽的感觉。因为当时我是和父亲一起睡的,父亲总是让我先暖被窝,说他喂饱牛再睡。等到姊妹们走后,父亲便开始了下一阶段的工作,那就是烤我们白天踩湿的棉鞋和袜子。

父亲将袜子一只一只的从湿浓浓的鞋子中掏出来,搭在淘草筐的沿子上,先把鞋子一对一对翻来覆去的烤干,再将一只只袜子搓揉着熥干。有一次问父亲:“不臭吗?”没想到父亲乐呵呵的说:“小孩儿的脚不臭。不信你闻闻?”我说:“父亲骗人,我不闻,一定臭!”

父亲笑笑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我当时没听懂,现在想想,他应该说我将来长大做父亲也会体会得到的,不过,早已不是当年了,哪个做父亲的也不需要再为儿女烤湿浓浓的袜子和鞋子了。

……此处隐藏1434个字……音不比别人差,只是不尝试而已了,但同学又说我的歌声....)做医生或护士(当医生可以救助受伤害的人,当别人对你说感谢时心里满满是滋味,但又怕会动手术。救不了病人自己的心里同样是自责,我可承受不了,即使经理过......护士觉得那护士服很好看,但是当我真正了解到护士原来不一定全部都是善良时,心中的我告诉自己,伱不适合),等等。我现在真的很迷茫,长大我会变成怎么样呢?想到爸妈身体都不好还要照顾自己,适合吗?但有一点是很确定的,就是我只能孤注一掷了。在高中生活中改变自己,即使明白未必有很大的改变,可是比不去尝试好得多。真的,好得多......

不是很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是否每个人长大之前都会经过这样一个阶段呢。但我不会去深究这个问题,因为得出的答案我始终都会找到,就在未来。在这个时候想的,做的不再是初中生活的思想或行为了。那三年里我真的领会到自己的不足,愚蠢,幼稚,天真......可笑的是我当时竟然没有发觉到。生活就是由这后悔中度过踩能懂得珍惜,懂得成长,懂得发光。

关于灯散文6

我站在戈壁的长城上

遥望我的家乡

新一轮太阳升起

那长长的光线

牵着我早已淡然的目光

把尘封的记忆开启

那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让我向往让我着迷

初春的戈壁

凄凄的荒草

卸下冬日的负重

风中传来悦耳的驼铃声

仿佛带我走回久远的年代

一道道车辙

承载着古丝绸路上

那段繁荣与艰辛

烽火早已熄灭

我好象又看见战士高举起火把

是在点燃胜利的喜讯

或许传递一个凄美的爱情

烽火台却以凝结成

战争与和平的雕像

来见证历史的过往与今天

新疆我美丽的家园

西域民族最美的风情

我用笔

把你镌刻在祖国的版图

种上天山洁白的雪莲

用天池圣洁的水

来浇灌爱情

我想去伊犁的草原驰骋

把未来的梦追回

可我更想去哈密

找回失去的甜蜜

但我只能矗立在那儿

深情凝望......

因我是油田的儿子

祁连山上屹立的钢筋铁骨

用石油

为祖国母亲点亮

那盏不灭的灯

关于灯散文7

我的世界是黑色的,只有方圆几十米的领地,散发着微弱的光。夜晚,除了飞蛾、萤虫、蚂蚱不离不弃与我,就只剩下灵魂与我作伴,我的视野并不广,可我包罗万象:世间冷暖,情仇异常,在我的眼皮底下一览无余,就连猫儿、狗儿们的爱恋,都逃不过我的眼光。

我习惯了孤独的日子,养成了寂寞的性格,风吹不败,雨打不慌,不论是雨蒙还是星灿, 我一意孤行,日夜为星辰守望,哪怕是电闪雷鸣、哪怕是骤雨疯狂,我都不会躲藏,一样会守好我的位,站好我的岗,我的使命就是守夜,我的职责就是在黑色中闪光。

虽然我的视力不好,虽然我放射不出耀眼的光芒,可我诚信诺言,与夜准时约会,不耽误时辰,不延误时光。

没有人在乎我的职业,没有人欣赏我的目光,有道是,所有的生灵都喜欢我的模样,在彻夜星辰里,我就是他们的阑珊灯火, 寄于他们寻找目标与方向。

别看我的范围不大,只有一席之地,可在我的下方,有大千世界,有车水马龙,有人来人往,爱恨情仇在我脚下演绎,打情骂俏在我腰下纵放,生离死别在我额下游离,风流倜傥在我的眼皮子底下耍流氓。我目睹人性的善变,我瞩目世态的炎凉 ,我注视着尔虞我诈,我看到激情与悲伤,我还觉察到了动物们的情趣与荒唐。

不论春夏秋冬,我都与夜为伍,与灵魂为伴,与自然为命,与夜幕惆怅。

我的局限虽然只有一方天池,可我的作为大有可望,白天我虽无所事事,夜晚我就无限风光。

我,从不羡慕白天的太阳,我只是仰慕晚上的月亮。

关于灯散文8

买了房子,接下来就要考虑装修,对于装修,我是个外行,什么都不懂,心里面就认为,简单朴实,能住就行。结果就和装修师傅意见向左,很多东西都是按照他们的想法和意愿去设计的,特别是在安装灯具的时候,又和他们发生了争吵,原因是他们埋怨我想法过于陈旧和简单,不时髦不高端不大气,拿不上台面,上不了档次。

而我的观点是:能照亮适用就行,我精细地算了一下,客厅里有灯带、射灯、吊灯、壁灯,加上卧室、餐厅一共几十个灯,这不纯属于浪费吗?我也就深深地陷入沉思。因为对于灯的记忆,我是太有感触了。

还在我很小的时候,农村家家户户也才刚刚通上电灯,每户安一只电灯,挂在高高的木梁上,屋里便一片光明,电灯从此代替了煤油灯,煤油灯的年代也从此就要结束了。

但是,那时候国家水电站很少,发的电还不够用,电仅仅供给那些需要的工厂和部门,对于广大农村照明来讲,电控制的很严格,每到晚上吃饭、做作业正需要电时候,就要停电,也几乎成了铁定的规律,一直要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电才来。即便是过年,开始的时候,也仅仅是供给三天的电,到了正月初四,又开始限电了。随着我国水电事业不断的发展进步,慢慢地就不再限电了,电,成了一种商品,供人们消费,可那段记忆却是很深刻的。

说是煤油灯,就是自家制作的,其实也就是各种各样瓶子,条件好的人家,能买个玻璃照灯,既清洁省油,又明亮卫生;像我们条件差的家庭,也就是找来一个空瓶子做装油的灯身,上面用薄铁片弯成一个小圆筒,用麻线做捻子穿过圆筒,再从一个圆铁片中间穿过,放在瓶口,一盏灯就做好了,我们写作业就只好在这昏暗的煤油灯下去完成。

在学校上学,也是经常停电,因为要上晚自习,学校为了应付停电,每个班也买有几盏马灯,前后两小组把桌子并在一起,就着一盏马灯就读书学习,一晚上下来,鼻孔里面吸进去很多黑烟灰。不仅如此,甚至连煤油也是紧俏商品,也是计划供应。记得有段时间,附近的煤油卖完了,为了不影响大家学习,老师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十几里的一个地方商店里买有煤油,就让我和班长去买罐煤油。因为我是副班长,所以就同班长一起,提着几个玻璃瓶子,一路“乒乒乓乓”的徒步而去,记不得中午吃饭了没有,只记得卖煤油的是一个中年男人,我们一打听,开始他说没有了,后来也许是动了恻隐之心,看见我们跑十几里,又是给班上罐煤油,就破例卖给我们,我和班长感激的几乎就要哭了。回来了,把情况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还在教室表扬了我们,顿时,所有的疲劳都立刻消失,心里自豪的像是德胜而归的大英雄。

随着条件的改善,教室里面也由前后两盏电灯,慢慢换成了两根电杠,后来又换成多根电杠,教室里面显得灯火通明。现在教室里面都装有电扇,甚至是空调。国家提倡教学装备现代化,要求教学设备班班通,多媒体也搬进教室里了,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生动形象的音响设备。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提高,那些原先的电灯电杠,也被新材料的led灯所代替,既省电又耐用,城市和家园的夜空,也被照亮的绚丽多彩,人们的夜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姿。

《关于灯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